详解RFID柔性电子技术是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|
浏览次数:28075 发布时间:2020-06-18 |
近年来,我国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重点,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。各国概念和战略的不断提出,预示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,都指向智能制造这个核心。 智能制造需要采集工业设备的数据,再对数据进行下一步利用和分析。但是在金属等极端的应用场景中,普通的RFID标签无法使用,数据采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。RFID柔性抗金属标签应运而生,它用一种特殊的防磁性吸波材料封装成电子标签,不但从技术上解决了普通电子标签不能附着于金属表面使用的难题,还能像普通标签一样贴在曲面上,担负起在金属等极端环境下采集数据的重要职责。 RFID抗金属标签标签可以在高温环境中工作,性能稳定,非常适用于RFID金属标签的IT资产,例如电脑主机、交换机、服务器机箱、铝条及货架识别。
为什么大家都用RFID抗金属标签,因其不仅具有耐高温、性能稳定等特点,还具有以下7种优势,想要实现金属环境下对物品的有效管理,RFID抗金属标签是不错的选择。 1、用户可自定义读写RFID抗金属电子标签的标准数据,使专门的应用系统效率更加快捷。 2、RFID抗金属标签适合采用跳频工作模式,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。 3、RFID抗金属标签有效识读距离可达8米以上。(与读写器和天线有关) 4、RFID抗金属电子标签采用超宽工作频段设计,既符合相关行业规定,又能进行灵活的开发应用。 5、可同时读写多个RFID抗金属标签(多达50个/秒以上),而不受工作区内标签数量的限制和影响。 6、存储区供用户进行加密读、写、擦除再写操作,还开辟指定用户专用的永久专用字区。 7、RFID抗金属电子标签无需电池,内存可反复擦写10000次以上,有效使用寿命达十年以上,性价比更高。
RFID抗金属标签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种抗金属材料,这种材料可以防止标签与金属物体粘合出现失效的情况,这种材料的标签被称为rfid抗金属标签。抗金属材料是一种特殊的防磁性吸波材料封装成的电子标签,从技术上解决了电子标签不能附着于金属表面使用的难题。产品可防水、防酸、防碱、防碰撞,可在户外使用。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。为应对此次疫情,我国政府采用的主要防控措施为:人群隔离、体温监控等管控措施。公共场所、交通隘口、居家监控等地,初步筛选的主要方式都是体温确认。但是常见的温度测量设备(红外体温枪,水银体温计等)均存在不同程度的“缺憾”:如传统测温设备,不能够自动记录温度数据,且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,直接测温容易发生交叉感染,不适合随身携带等。这些问题都成为了疫情风险人群体温监控管控的难点和痛点。
△ 对旅客进行体温测量 同样,居家、医院、公司等场所,都有不同程度的连续体温测量需求。特别是群体性体温测量,存在监测人群数量巨大、测温工作繁琐、连续温度记录困难等问题。引入柔性电子技术制作而成的可穿戴测温贴,可实现对目标人群的体温数据记录和分析,通过长效监控发现并排除潜在威胁,从而帮助管理部门机构实现人员的管理监控。
△ 机组成员和随机医生在飞机上对旅客进行体温测量 针对群体性体温检查的难点,江苏某柔性电子公司成功研制可穿戴测温贴,并在多家医院投用。此款可穿戴测温贴产品可以贴附在患者腋下或者固定在手臂部位。通过手机app激活后,可以根据需求设定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,连续准确地记录体温数据。同时配合手机读取时获得的位置信息,帮助管理者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管控。
△ 可穿戴测温贴柔软贴合皮肤 该款产品可以实现无接触测量,从而避免了交叉传染的风险;且此款产品体积小,仅为一张名片大小,便于携带;可穿戴测温贴可以进行体温数据的实时精准监测,它不仅采用高精度的测温传感器,还能够储存大量体温数据,只需要一台手机和一个APP,便能够进行“云监控”。在隔离管控期间,该系统不仅能够每天上传体温信息,还能够实现体温异常预警、人员温度历史记录、在测人员数据汇总、测温位置展现等功能。疫情当前,该产品普遍适用于医院管理、公共场所管控、居家监测、办公场所监控、航空管控等众多封闭/半封闭管理场景。
此款可穿戴测温贴还在黑龙江省监狱和南京多个社区开展试点,协助当地政府机构和社区进行特定人群的管控。 柔性电子因其独特的柔性/延展性,以及高效、低成本制造工艺,在信息、能源、医疗、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,如柔性电子显示器、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、印刷RFID、薄膜太阳能电池板、电子报纸、电子皮肤等。此次全球性的疫情将会促进柔性电子技术在可穿戴医疗,柔性智能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发展。
智能制造是作为工业物联网的核心,而柔性抗金属标签是智能制造关键点。在技术方面,柔性抗金属标签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,技术应用方面的覆盖面更广。解决了电子标签不能附着于金属表面使用的难题,让RFID技术更好的与金属物品进行信息交互。随着柔性电子印刷技术逐渐成熟,目前已经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,市场前景广阔。 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。我们将立即删除
|
返回 |